close

IMG_1200.JPG

  這篇文章很跳,突然從小情小愛的文章去談到「藝術」似乎有點奇怪。但其實我不是想要談藝術這門學問,想要談的是欣賞藝術的角度,以及我們能不能接受改變這件事情。

  從小我們都有上美術課,不外乎是學水彩畫、蠟筆畫、簡單的鉛筆畫,長大之後呢!除了實做的部份,我們開始認識一些所謂的「藝術家」,他們的生平事蹟以及所產出的畫作,開始學些對當時的我們來說似是而非的東西(除非是美術班),我們藉由A4大小的課本上面,一張一張看似印刷精美但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真品的圖,努力地去背下,哪一張是梵谷哪一張是高更,他們屬於什麼畫派,又以什麼筆法見長,但隨著時間那些記憶如潮水一般退去,最後我們只記得,「梵谷沒了耳朵」可能也不記得是左耳還右耳。

  近年來,「知識經濟」崛起,也連帶的人人也趕上培養文化素養的風潮,有事沒事要去逛逛書店,或者是要跟蔡國強一樣常常去「泡美術館」,要趕上影展的風潮「金馬影展」、「台北電影節」、「高雄電影節」、「紀錄片雙年展」一定要趕在套票上市的時候去搶票。我們總是「翻些不懂的書,然後假裝喜歡…」

  可是當你觀看的形式被打破的時候,你可以接受得了幾成?這次的台北雙年展,除了開放可以攝影之外,還可以在展覽動線的最後留下你的觀點。在那玻璃牆上,貼了不到一半的粉紅色的紙張,大致閱讀完之後,我只有感到痛心,大部分都是批評,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接受所謂的「改變」。

  此次的雙年展戰線拉的很長,持續都有活動在進行,也動員了很多展區,分隔成很多區域,有許多展覽是具有互動性的,例如像是「非常累畫室」,他就開了三個梯次,前兩次是由美術班的同學們來畫畫,第三梯次開放給民眾報名所謂的「模擬考」,畫畫的人們也成為了藝術品的一部份。譬如有個展是「五毛」,藝術家賣出作品之後,跟藝廊會對分酬勞,因此五毛的一半是兩毛五,所以那位藝術家就得到了兩毛五的酬勞,至於要怎麼支付兩毛五,請你自己去北美館找答案。又或者是拍賣雙年展的展間。在在的都在講述著,藝術其實無所不在,沒有以往所謂的知識高度的問題,我們去故宮、去看畫,常常都是霧裡看花,不知道要看什麼只知道他很美,也許透過解說我們可以更為理解創作者的背景及故事,每樣藝術品都是需要故事去賦予他的價值的,但當那所謂的故事變得過於平易近人,是否我們就會覺得那就不是藝術了呢?

  人生隨時都在變動,世界也一直以未知的速度往前進,我想我們必須保持著寬大的心以及態度,才能跟著脈動一直走向未來。而不是畫地自限,令自己顯得過於侷促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n35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