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英式搖滾的人很多,喜歡的人更多。英搖的外國代表性大團有Oasis、Travis、Coldplay、Snow Patrol….等。其實在許多樂風交相混雜、互相影響的狀況下,今日我們已經無法確切地說某個樂團是屬於什麼樂風,不過大致上還是有跡可循、可被我們分門歸類的。我今日想要談談台灣兩個比較具代表性的英式搖滾樂團(或者可說能見度比較高一點的),1976、拾参樂團。
兩個團都在地下深耕多年,但所遭遇的事情反而是相反的。1976是從獨立廠牌做起進而跟SonyMusic簽約發片,我的推算是因為Sony因為張懸的成功而進而想要去接觸更多、挖掘更多已經深耕多年有深厚底子及樂迷基礎的樂團,而1976便是他們首選。被喻為「地下樂團的五月天」的1976,我一直認為這個稱號是Bullshit!我沒有說我不喜歡五月天,但我覺得根本就不能拿世俗的眼光來套在1976的身上,樂風不一樣,現場的感覺更不一樣。對很多樂迷來說,76就是76。
拾参樂團跟1976走的路線反而大大相反,他們在甫出道的時候就被環球簽走。當時滾石的五月天一砲而紅,環球推出拾参應戰,卻輸得慘慘慘。當然不是拾参不好聽,而是不適合當時的樂壇狀態。假設五月天走的是大學生搖滾,那拾参的泡泡糖曲風,在當時並不被人所喜愛,當然我現在聽覺得非常好聽而且有趣,但在當時的包裝下,有點被劃分到幼稚或者是長不大的區塊。在以當時的大學生、熱血年輕人的立場及眼底,拾参完完全全無法打動他們的心。他們轉至地下發展,時至今日也累積了三張專輯(包含環球首發的那張),以及固定的樂迷群。
1976我認識他們晚,是從「耳機裡的新浪潮」開始聽,然後到「這個星球」時至今日的「不合時宜」。「耳機裡的新浪潮」其實是簽進Sony前發的,跟後面兩張的差異性非常地大。此張專輯具有青少年的活力,以及衝撞世界的決心及速度,不論是編曲上或者是阿凱的唱腔上,都是激進的。而後面兩張專輯,不知道是否要與主流市場做些接軌,還是整個樂團的心境到達另外一個程度,兩張專輯越趨低吟適度地加入了一些電子元素,成為成人搖滾,顯現出了英式搖滾某部份所必備的學院性及端莊。
相較於76拾参樂團我認識地更晚,是到「馬臉水手的夏天」才真正認識這個樂團,進而去聽現場表演,然後慢慢地把他們以前的東西補齊,漸漸地消化。三張專輯下來,小寶的唱腔不見一般因年紀而必須改變困擾,仍舊維持著帶點童音的感覺,有著大人的模樣卻不失可愛、純真。還記得初在唱片行看到「你是王嗎?」這張專輯名稱,我還世俗地以為拾参樂團不怎麼出名,怎麼可以氣焰如此地盛。後來看到他們上黃國倫在新眼光電視台的節目,談到專輯名稱,我才了解到那是出自於聖經的一段話,我才發現我徹徹底底的誤會了一個靈魂。在頻繁地與他們接觸在現場表演裡,我發現到拾参一直帶給人溫暖陽光的那一面,即使馬臉水手的夏天是在小寶、小宇的父親過世後,所做出來的專輯,但卻帶著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的溫暖色彩,而非世俗中一貫地悲傷創作。反之是化悲憤為力量,將父親化身為馬臉水手的角色,讓馬臉水手在他們的音樂中走了一趟奇幻的旅程,為了紀念他們所深愛的父親。
76的專輯除了「這個星球」之外,另外兩張我都是從聽不慣到漸漸習慣。「耳機裡的新浪潮」對我來說有點太吵,但我後來卻能漸漸地適應,理解他們的鼓、吉他為何要在某分某秒轉換成如此焦躁的情緒,漸漸地享受在其中。而「不合時宜」對我來說又太過低吟,雖然聽久了的確非常的順耳,也能夠愛上這樣的76,能夠三張專輯風格都不太一樣,實在是非常地棒阿,多變而且不怕市場考驗,如此地有guts,並不是一般線上歌手、樂團能夠做到的。
拾参的專輯在我的聆聽經驗裡面,首首動聽深得我心。至今尚未混入許多電子的元素,靠的是小寶溫暖的歌聲、動聽的曲調以及非常拾参的編曲,打入許多歌迷的心中。剪去披頭的小寶,更是除了有才華之外兼具著帥氣。(我承認我的膚淺,是因為他們剪去披頭之後才開始聽他們的音樂,以前並不懂得披頭的美好)
76在「耳機裡的新浪潮」裡唱著「從來都不真的是嘻皮 嘻皮們也都剪了頭髮 只懷念著長髮裡頭酒精的香 煙草的香」,也許他們各自留著披頭就是為了體驗那些無法真正經歷過的人生,就如許正平會在文章裡偷渡學運的熱血、美好,歷歷在目的一舉一動,但他卻也不能真正的經歷過屬於台灣五年級的記憶(他是不折不扣的六年級),藉由想像及他人口說的文本去感受他所認為的美好。
1976的必聽曲:態度、方向感、耳機裡的新浪潮、Star
壯遊前夕、世界盡頭、街頭之星
拾参的必聽曲:九號夢、銀太陽、別哭、馬臉水手的夏天、別說再見
後記:發完文後,被朋友告知今天是阿凱生日,在此祝1976主唱阿凱生日快樂
留言列表